“十四五”以来,河南省平顶山市立足老工业城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际,锚定“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优化”核心目标,以“改善民生、传承文脉、激发活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老旧小区改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成功实现从“煤城”到“绿城”的华丽蝶变,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城市更新规划科学性进一步提升
城市更新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高位统筹、制度护航。平顶山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筑基、模式破局”,从组织、技术、资金三个维度构建保障体系,确保城市更新工作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高位推动强组织,凝聚攻坚合力。平顶山市成立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全市城市更新工作从“分散推进”转向“系统攻坚”。
完善政策建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为确保城市更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平顶山市精心构建“1+2+N”政策体系。其中,“1”即《城市更新工作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城市更新的范围、流程与责任;“2”即《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与《城市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细化项目申报、审批、验收全流程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N”涵盖《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标准(修订版)》等多项技术规范,覆盖道路建设、小区改造、生态修复等领域,为项目实施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同时,推行“成本倒算”工作法,组织造价专家团队编制完成城市道路、桥梁、绿地、房屋等10余项工程造价经济指标,既为项目前期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又为后期审计决算奠定基础,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创新模式破瓶颈,拓宽资金渠道。资金是城市更新的“生命线”。《平顶山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土地性质转换、容积率奖励等配套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同时,设立城市更新专项扶持基金,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投融资平台,成功引入社会资本18.7亿元,参与文创园区、社区商业等项目运营。在实践中,探索“工业遗产+文旅+商业”融合开发模式,将原平顶山纺织厂闲置厂房改造为“纺织记忆文创园”;对区位优越的低效用地,通过“空间重构+产业导入”,引入智能制造企业12家,打造“工业上楼”示范项目,为城市更新注入持续动力。
城市交通通行效率与功能支撑进一步增强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平顶山市以“织密路网、提质干道、改造背街”为重点,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中海巷背街小巷改造项目
织密路网扩容量,畅通城市脉络。“十四五”以来,平顶山市累计实施72项路网优化项目,建成区城市道路总里程由380.6公里增至600.59公里,路网密度由5.19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8.18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从主干道贯通到微循环畅通”的跨越。2025年路网建设再提速:20条市政道路稳步推进,其中15条道路已全线通车;打通“断头路”11条;5条道路优化工程加紧施工。针对市区57条破损道路,分批实施“路面翻新+设施更新”。
提质干道提品质,打造民生坦途。针对城市主干道“车道狭窄、设施老化、景观单一”等痛点,平顶山市坚持“功能+景观+文化”三位一体改造理念。功能提升方面,对开源路、新华路等10条主干道实施“扩宽+翻新”。景观提质方面,通过“拆除围墙、见缝插绿”,在道路沿线打造口袋公园25个。文化赋能方面,注入工业文化、城市记忆元素,实现“一路一景、一路一韵”。
改造背街暖民心,激活“毛细血管”。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直接关系市民日常生活。平顶山市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市300余条背街小巷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今年启动“三年改造计划”,计划完成300条小巷改造,当年先期改造100条。改造中严格遵循“一街一策”原则,推行“一拆五改五提升”标准(拆除违法建筑,改造道路路面、停车设施、架空线缆、建筑立面、广告牌匾,提升管网、慢行系统、交通设施、绿化、文化品质)。截至10月9日,湛河区平高巷、卫东区三高巷等76条小巷已改造完成,惠及群众12万余人。改造后的小巷实现“三重蜕变”:硬件方面,路面平整率100%、管线入地率100%;文化方面,植入特色元素,如云泽巷打造“煤城记忆”主题墙,正义巷修建中医文化墙,留住城市记忆;治理方面,引入物业托管,建立“巷长负责制”,确保改造成果长效保持。
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与居住品质进一步改善
平顶山市以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便民服务为抓手,持续改善居住条件,完善社区功能,让市民共享城市更新成果。

幸福街社区完整社区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十四五”以来,平顶山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15个,惠及居民16.2万户。改造中坚持“先民生、后提升”,优先解决屋面漏水、管网老化等基础问题,再推进环境美化。实施“三方联动”机制(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联动),运用“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累计征集居民意见8600余条。同时,注重“建管并重”,通过引入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培育业主自治组织,推动180余个小区实现改造后长效管理。
电梯加装攻坚,破解“上下楼难题”。针对老年人“上下楼难”问题,平顶山市简化审批流程,给予每部电梯2万元财政补贴,累计协调解决邻里矛盾320余件。截至目前,全市已摸底调查534个小区,加装意向489部,已累计完成电梯加装161部,探索建立电梯连片加装“全生命周期”托管模式。在老旧电梯更新领域,平顶山市抢抓“两新”政策机遇。全市已完成老旧小区82台故障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今年,155台电梯更新工作已全部安排部署完毕,正在按工期倒排推进工作进度。
便民服务升级,打造“15分钟生活圈”。将完整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深度融合,推进30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完整社区15个、社区食堂15个、日间照料中心37个,“一老一小”服务半径缩短至500米。社区食堂提供平价餐,解决老年人“吃饭难”。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康复器材、图书角,部分社区还配套托育中心、便民超市、卫生服务站,切实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
城市青年发展环境与青春活力氛围进一步优化
平顶山市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住房保障、社区升级、场景创新入手,为青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成长环境,吸引青年“走进来、留下来、扎下根”。

湛北路快闪活动现场
住房保障托底,解决“安居之忧”。全市确定7个项目、共2071套公租房专项用于人才公寓,配套家具家电,实现“拎包入住”。2023年开通青年人才公租房申请“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大厅专设人才窗口,简化流程,实现“3个工作日内审核、7个工作日内入住”,截至目前,市区已分配716套,惠及青年人才1200余人。同时,精准落实购房补贴政策,2022年以来,市区共发放“鹰城英才”购房补贴307人次,总额1080万元,切实降低青年安家成本。
社区功能升级,打造“青年友好港湾”。在新华区、湛河区等青年聚居区,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年活力广场和青年会客厅,配备篮球场、共享办公区等设施,成为青年社交、创业的“聚集地”。科学规划社区商业网点,引入24小时便利店、连锁餐饮、电竞馆等业态,打造“15分钟通勤圈”,满足青年多元化生活需求。
场景创新赋能,注入“青春基因”。以“城市更新+青年共创”为主题,联合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高校文创团队,将快闪艺术植入公共空间。在湛北路,“篮球宝贝快闪”“灌篮高手主题彩绘”点燃街头活力;在新华路,“古筝快闪”让传统韵律与现代街区碰撞,吸引青年打卡。这些活动让焕新后的公共空间成为青年展现自我的舞台,增强了青年对城市的认同感。
城市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底蕴进一步厚植
生态是城市的“底色”,文脉是城市的“灵魂”。平顶山市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通过“活化老旧厂区、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实现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

1957创意园老旧厂区活化项目
精准施策,让老旧厂区焕发新生。作为老工业城市,平顶山市拥有20余处老旧厂区。市区两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实地踏勘每处厂区,建立“一厂一档”数据库,记录建筑安全、空间布局等信息。改造中采取分类指导策略: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机械厂、纺织厂,保留工业风貌,改造为文创园区、博物馆;对区位优越的低效厂区,引入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等产业;对临近居民区的厂区,植入便民功能,配备乒乓球台、跑步机等设施,服务周边居民。同时,开展“市民开放日”“老工人寻访”活动,邀请老工人讲述厂区历史,留存城市记忆,增强公众对城市更新的认同感。
生态修复,让“煤城”变“绿城”。2022年5月,平顶山市启动北部矿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通过造林复绿、引水调蓄、塌陷区修复等举措,累计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256.07公顷,种植侧柏、油松等苗木300余万株,昔日“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参与山顶公园升级改造,建成北部环山生态路25.4公里,推进祥云河干线工程20.3公里,构建“山环水绕”生态网络。
保护遗存,让文化“活起来”。坚持“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建立工业遗存保护机制,统筹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十四五”以来,平顶山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从交通路网织密畅通到老旧小区蝶变升级,从青年生态优化打造到生态文脉传承保护,紧扣民生需求,彰显城市温度。如今的平顶山,不仅实现了从“煤城”到“绿城”的颜值提升,更完成了从“功能城市”到“品质城市”的内涵跨越。未来,平顶山市将继续锚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持续深化城市更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