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城市文明升级的重要标志,正以“小切口”彰显“大价值”。近日,在与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同期举办的“城市更新与无障碍适老化改造主题大会”上,嘉宾分享了各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实操经验与创新做法,为参会者带来地方实践案例。
会上,浙江省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杭州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晓青分享的无障碍建设经验,成为全场焦点。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杭州有227万老年人、26.5万残疾人(此数据未包含外地人和游客),两类群体已占本地人口的20%以上。杭州以“四维实践”打造的“有爱无碍”环境,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据宋晓青介绍,杭州市在顶层设计上贯彻全局“一幅图”理念。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全局,构建起市委、市政府统筹,人大、政协、检察机关协同的格局。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考评体系,列入常态治理;市人大启动专项跟踪督办,将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推动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印发《关于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决定》,并进行“回头看”;市政协组织委员协商建言,多方联动为无障碍建设筑牢制度根基。
注重统筹推进“一盘棋”。以杭州市城市管理局为牵头单位,联动13个区县、25家市直部门,覆盖道路、公厕、交通枢纽、景区等全场景,聚焦“减存量、控增量、数字化”发力。近五年,全市整改14万余项无障碍设施既有问题;督促建设主管部门严把关口,如新建项目要落实无障碍设计专篇;鼓励邀请残障人士代表开展现场体验;将无障碍设施验收结论写入工程《质量监督报告》;打造“无障碍服务在线”平台,推出“轮椅导航”,目前已提供超1000万次无障碍路线规划。此外,“手语姐姐”进行实时免费翻译、政务平台无障碍适配改造,实现“一机在手,服务全有”。
宋晓青表示,杭州抓好标准引领,发挥“一面旗”作用。深耕场景创新与标准构建。杭州景区无障碍旅游方面,推出西湖、湘湖等5条无障碍专线,破解景区内的线路通行瓶颈;“手语姐姐”团队与手语翻译数字人在“无忧掌上西湖”微信小程序上提供58处景点、656个视频讲解,适配聋哑人群;盲人可享受轮椅导航、扫码语音播报及志愿者服务。经过多年实践,杭州形成了20余项覆盖市政设施、健康医疗、舒心旅游、地铁出行的行业标准。
杭州通过共建共享,织密了幸福“一张网”。全市以“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聚焦“15分钟无障碍环境生活圈”目标,深化“后亚运”时代的无障碍建设。在序化管理上,推出有奖举报平台,市民举报设施侵占、损坏无障碍设施等问题可获5元至5000元奖励。同时,开展“两个礼让”活动,在道路两侧施划“礼让盲道”提醒,全市25.5万辆共享单车上线语音提示弹窗,引导市民礼让盲道;624座无障碍公厕设置了“礼让第三卫生间”语音提醒,引导全民守护。
更暖心的是杭州对残障群众需求的回应。据宋晓青介绍,杭州对钱塘江两岸20公里游步道进行坡化改造,市人大代表、残疾人杨云飞表示:“以前,想来看看钱塘江,总是被台阶阻挡。现在在杭州,残障人士生活很便利。”
如今,杭州持续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有爱无碍”早已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