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的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召开。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持续完善,历史城区作为传承文脉、延续风貌的核心载体,其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如何真正做到以居民为中心,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协调传统与现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此次研讨会聚焦新时期历史城区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保护问题,汇聚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城区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历史文脉的创新路径。
加强整体性保护
致辞环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专委会秘书长赵中枢指出,历史城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凝聚着城市记忆与智慧,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珍视的宝贵遗产。他认为,历史城区体现了中国特色名城保护制度,强调整体格局、传统风貌和非物质文化的系统性存续;历史城区传承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传统建筑智慧,体现中华民族的空间哲学和审美追求;历史城区是人文传承与生活延续的活态空间,保护工作必须关注人的因素,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实施机制。
临海市是浙江省首个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市,置县设郡已有2100多年历史,拥有台州府城墙、紫阳街等珍贵历史遗存。临海市人民政府代市长罗永柏重点介绍了临海市在历史城区保护方面的3项举措:坚持历史与现代融合之道,实施“美丽临海精彩蝶变”攻坚行动,统筹谋划历史城区更新项目;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度,活化利用历史建筑,保留2.8万名原住民的生活空间;激发传承与创新的共生之美,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为“非遗”工作室场所,创新利用工业遗产打造文创空间等。
主题报告环节,临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成叶提到,临海市历史城区以“两山两水、一环三轴四片”的整体格局和持续演进的活态传承特色,成为我国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的典型样本。在制度层面,临海市完善立法保障,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在实施中始终坚持“保古城、辟新区”的思路,开展城墙修复、街巷整治、智慧消防等系统性工程,创新推出“产权转移+社会运营”“‘非遗’传承+活化展演”等模式,实现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推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舸分享了关于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的思考——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并非简单再现某一时期风貌,而应立足于识别和延续其内在的空间结构、历史层积与价值体系,呈现社会经济文化在空间上的整体性。面对历史城区“碎片化”的现实挑战,需从区域、要素、空间环境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整合,综合运用城市设计、政策引导及社区参与等技术手段,将整体性理念贯穿于研究、规划与实施全过程。
分享多样化做法
部分专家学者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交流了江西景德镇、陕西西安等地的历史城区保护经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专委会主任委员吕舟以景德镇为例,阐释了整体性保护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他表示,景德镇的保护实践突破了传统的保护做法,将原料产地、生产体系、运输水系、村落社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纳入统一框架,体现了“自然—文化—城乡—古今”多重融合的整体性保护理念。
以临海古城为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五所所长陈双辰探讨了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路径。提出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维视角认知历史城区保护的整体性,构建空间骨架、历史信息、文化主题、社会网络、功能业态等多个维度的整体保护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精准研判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及潜力空间。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分院总工程师董钰分享了关于西安老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西安老城承载厚重历史,当前面临公共服务缺失、风貌破坏等问题,需协调保护与发展。董钰说,历史城区整体性体现在空间、时间、文化、社区融合,保护发展路径为“定格局、显特色、增活力、强配套”,需立足全局、以人为本、以用促保、重视制度设计。
浙江省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陶镕在案例交流环节中提到,宁波市结合城市更新的新要求,构建法规标准体系,起草监管导则,建立年度名城专项评估、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季度遥感影像比对、日常巡查4项制度。通过法规与制度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
注重数字化赋能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拓了新空间。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系统阐释了“数字赋能”在历史城区保护中的多层次应用。首先体现为数据融合与智能管理,构建全域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嵌入“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其次,数字赋能贯穿于风貌监测与预警,借助低空无人机、遥感影像和AI(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对第五立面违建、街巷风貌异化的实时识别与动态预警;最后,数字赋能延伸至文化感知与公众参与,通过CIM(城市信息模型)、AR(增强现实)技术和视觉定位,在高密度城区中重构山水认知场景,增强文化展示的沉浸性与互动性。
浙江省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觉民介绍了古城数智保护的“绍兴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起,绍兴市落实规划,2019年形成“四个一”体系,2021年建成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系统一期。同时,分享了数智保护做法与成效,包括搭建孪生底座、管控地下空间、建设未来社区、推动文旅融合等,表示下一步将夯实数据底座、构建服务平台、扩大应用范围,致力于推进古城数字化保护。
应用创新性理念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沈旸的报告回应了历史城区高度控制这一复杂议题,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精细性并重的保护理念。报告从方法论层面,构建了多因子综合分析模型,融合历史演进、空间形态、视觉景观和公众感知等多维要素,形成高度控制的整体性技术路径;从实践层面,以太原和青岛为例,探索了平原型与山海型城市高度控制的差异化方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肖竞介绍了山地历史城区景观视线分析与规划保护管控的做法,指出当前保护规划中景观视线分析与高度管控的主流路径,建构山地历史城区观景视线模型,从人的观察角度,确立界面、鸟瞰、轴线、街道、场所5种视觉分析基础模型;提出历史城区视线管控规划操作步骤,阐述从资源调查、确立文化空间结构到景观视点布局、分析并转化为地块高度控制的过程。
我国历史城区的保护理念一直都伴随着城市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演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邓巍指出:应关注历史城区空间的人居性与保护的人民性。人居性是强调历史城市作为人的生活载体的基本属性,肯定人与城市环境持续互动而形成的有意义的空间环境;人民性是强调历史城区保护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的基本导向,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的美好生活。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戴锏围绕“空间生产视角下历史城区整体性的解构与探索”这一话题,梳理国内外政策,提出历史城区保护从点到线再到面,整体性概念随城镇化发展变化,当下趋向活态遗产与传统精神挖掘;认为历史城区应是多等级多类型文化聚合体,需借空间生产理论把握内在逻辑,避免文化失真与商业失控。
在之后的主题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城区保护的中国经验”“历史城区保护的地域性方法”及“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城区保护的重点难点”展开深入研讨,为历史城区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来源:中国建设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供稿供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