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市更新工作更加突出位置,以科技赋能推动城市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
易军/文
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当前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这也对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担当。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学会优势,全力推动土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刻领会会议精神
锚定行业发展新坐标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城市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以行业转型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深刻转变,不仅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新特征,也为土木工程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土木工程行业将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进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城市发展内涵,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运营维护等方面,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治理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由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设计、上海路桥承建的南京竖井式智能停车设施建设项目,为解决城市核心区停车供需矛盾提供创新方案。
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等技术的爆发式增长,为土木工程领域注入全新动能,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生机。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推广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探索与电子、软件、工业工程、电机、车辆、金融等要素结合,打造行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以信息化的手段,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奖项目的创新技术、先进理念融入具体实践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新变化。
以标准治理助力城市高效能发展。标准治理是城市现代化运行的制度基石,标准水平决定了城市品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七大重点任务,构成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坚实支撑。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好房子建设指南》,修订了《住宅项目规范》,这不仅是技术参数的定义,更是对高品质生活的承诺。我们要将标准治理贯穿城市发展全周期,比如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通过统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打破区域壁垒;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以历史建筑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标准为纲,平衡文化传承与功能升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数据接口、运维管理等标准,让技术赋能更精准高效。
发挥学会职能作用
推动产业能级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本次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6个方面内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并明确要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作为科技性社团组织,将立足本职工作,从学术交流、科技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培育创新生态,增强城市动能,提升产业动能。

中国五冶科技中心作为“近零能耗建筑”,采取被动降需、主动提效、光储直柔、智慧控制等手段,光伏年度产能达到9.9万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36%。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转化。学术交流是推动知识共享、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社团凝聚科技工作者、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持续办好“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等各类学术会议,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创新理念和发展趋势,展示城市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案例,促进学术思想碰撞和技术交流合作;也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组织联合科研项目、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在城市发展中的转化应用。
强化技术咨询,提升行业规范。技术咨询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我们将立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学会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校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服务。在城市规划、项目决策、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提供专业的技术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也将组织行业专家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纳入标准体系,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拓展对外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对外交流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将有助于城市发展、增强动能。我们将积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行业专家积极参与国际城市发展交流活动,推荐专家担任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务,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学术交流,展示我国城市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水平,提升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将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实现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助力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激发城市潜力。
立足人民群众需求
助力城市品质新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民城市理念,明确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的基本价值主线。城市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园。我们将充分发挥好学会所属的市政工程、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隧道及地下工程、城市更新与运营等分支机构专业力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助力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锻造城市更新引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市更新工作更加突出位置,以科技赋能推动城市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我们要结合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组织专家聚焦超大城市复杂场景下的共性难题,围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技术难题的解决,加强智能建造、数字孪生、低碳材料等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更新模式变革,以技术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行动。

由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济南中心城区雨污分流项目,项目实施后,原本一条条淤塞不通的小河沟变成了一幅“河畅、水清、景美、岸绿、人和”的生态画卷。
厚植绿色低碳底色,涵养城市品质根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区域。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倡导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城市交通运输与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实现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也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坚守质量安全底线,铸就城市韧性屏障。城市越是向前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这也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工程质量、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涵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防控体系,实现城市燃气、桥梁、隧道、供排水、轨道交通等领域全覆盖,使质量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转变;也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重塑城市安全防护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城市篇章”,为世界城市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